|
|
|
| |
|
《细讲弟子规》第29集课程复讲 |
|
羊英丽学长 |
|
|
【凡出言。信为先。诈与妄。奚可焉。话说多。不如少。惟其是。勿佞巧。奸巧语。秽污词。市井气。切戒之。】 古人信守承诺,甚至从信守自己内心的诺言开始。话语不在多,吉人少语,不该说的话不要多嘴。言语是人与人之间互动频繁的信息,所以我们要讲究言语的智慧,说话要温文尔雅,这样在交谈中人家才能对我们有更好的印象,也才能提升我们的个人修养气质。 春秋时代吴国的季礼,有一次他出使鲁国,途中经过徐国,徐国国君宴请他吃饭,吃饭时徐国国君一直盯着他的宝剑看,很是喜欢的样子,季礼看到后就很想送给他。但因为他出使鲁国需要佩戴宝剑,因为宝剑代表地位,于是他就想着等他办完事之后再途径徐国时再送给他。可是等他回来的时候,徐国的国君过世了,季礼于是来到徐国国君的坟前拜祭他,拜祭完了之后就把宝剑挂在坟墓旁边的树上,他的随从就问他是不是没有必要这样做,他回答:“始吾心已许之,岂以死倍吾心哉。”意思是,他的心早就答应了这件事,怎么能因为徐国国君死了就违背自己的愿望呢?可见古人的信是非常深刻感人的。 杨淑芬老师同样做了一件令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“信”的事情。她做梦梦到了一个很深的地窖,里面一片漆黑,她走进去看到里面有很多的书柜,书柜里每本书上面都有厚厚的一层灰尘,把灰层拍了之后发现那是四书五经。杨老师因为这样的一个梦,就动了“弘扬祖国经典文化”的念头,不仅是动念,她还用自己的行动去做了很多的实事,比如办大方广文化公益网等。她所守的信用不是白纸黑字,而是自己的心,自己的承诺。 讲信用要童叟无欺,对待孩子也不能不信守承诺。汉朝有位太守名叫郭汲,有一次他出巡来到一个地方,那里有几十个小朋友围过来跟他问好,孩子们很天真地问:太守,你什么时候再来我们这里。郭汲对孩子们很恭敬,他就算了算,想着可能几个月后的某一天会到这里来巡视,于是就跟孩子们约定了一个日期。结果他下一次巡视的日子比他算的日子早了一天,他的随从很自然地要走进那个地方,太守却说:不行,我已经跟孩子们有约在先,所以今天我们就在郊外的野亭子下住一晚。然后等到的时间到了才进去。果不其然,孩子们都在那里等他。所以汉光帝对郭汲很尊重,赞他是“贤良太守信之至”。
|
|
|
感恩学长的分享! 注:以上修学报告由弟子规公益网读书会学长自行录入,弟子规公益网不作任何润色。
如何从其他学长的分享中受益? 《礼记·学记》曰“相观而善”,善学者是“见人善,即思齐,纵去远,以渐跻,见人恶,即内省,有则改,无加警”,这样才能受益。
|
|
|
|
|
|
|
|
|
|
|